日期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民族团结创建

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论内蒙古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1-10 15:05:26

塞北屏

  (一)2020年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242件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首次亮相。

  “这是一份对于民族经济交往史的宝贵、真实的见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达力扎布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批契约文书,既有汉文文书,也有蒙古文文书及满汉文合写文书,这些都以鲜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反映了清朝乾隆以来土默特地区民族生活的历史画面和交流交往。”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教授乌云格日勒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诠释。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就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相互依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水乳交融、情感深厚的民族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放眼当下,融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多民族传统元素的现代民族服饰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千百年流传在蒙古高原上的各民族音乐借助现代表现形式,唱响世界;蒙古族食材和料理方式与汉族美食烹饪融合创制的新式蒙餐,成为内蒙古人招待外地宾朋的首选……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历史学家这样断言:内蒙古之所以能够像今天这样,都是民族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结晶。

  (二)在历史中我们能找到什么?

  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发现粟和黍两种谷物标本、兴隆洼文化遗址被中国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在草原的发掘与保护、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在镶黄旗的发现……震撼的考古发现,将史前文明交流传播发展的历史场景跃然眼前。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蒙恬将军北筑长城,从汉武帝开疆扩土到昭君出塞、胡汉和亲,从北朝连年混战到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推行民族融合,从辽宋南北对峙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从明末清初“旅蒙商”北上探路到清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徜徉在历史长河,不同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不绝书。

  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可以清晰地发现:交往交流、互融互通始终是内蒙古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发展前行的主旋律。

  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

  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互动融通,语言相互学习、彼此影响,习俗彼此接纳、相互尊重,造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

  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形成了密切广泛、互补互济的经济联系,草原丝路、边塞互市……无论是一统还是割据,经济的天然联系都不曾中断。这种相互需求、难以割舍的生活联系,为民族关系的日益密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深刻认同。特别是1840年以来,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共同使命使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投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洪流,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连接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历史比任何滔滔雄辩更能呈现真相、留下启示。从多元到一体,由自在到自觉,千百年历史发展中的无数事实表明:让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共同坚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当地球面临巨大灾难,人类以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精神拯救共同家园。故事揭示朴素真理:危难时刻,充分发挥共同体作用是我们唯一的正确抉择。

  把历史的时针回拨到新中国成立前,茫茫草原黑沉沉,长期劳作、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受尽了“三座大山”和民族内部反动势力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身处“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历史学家描述这种状况是:经济衰敝,文化落后,医药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各种恶性传染病、地方病常年蔓延不息,造成人口急剧下降,民族的延续受到严重威胁。

  1929年夏,美国记者斯诺在深入内蒙古地区考察和采访,目睹了成千上万人饿死的惨绝人寰景象。他用悲愤的笔调写下了《拯救二十五万生灵》:“在绥远城访问时,人间的疾苦和迷惘在我内心深处引起的震荡和压抑是前所未有的。”

  黑夜虽长,却挡不住太阳的升起,挡不住光明的来临。

  1935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对内蒙古人民宣言》,宣言反对一切对蒙古族人民的掠夺,主张民族平等。1945年,党中央派出乌兰夫等一批蒙古族、汉族干部,从延安回到内蒙古,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联合蒙古族各阶层、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竖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大旗。

  1943年7月,蒙古族知名抗日人士那素滴勒盖在临终遗言中说: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先生,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和陕甘宁边区,是唯一能够指导和帮助我们蒙古民族解放的力量。”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改天换地的日子。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从此,千里草原开始了旧貌换新颜的全新历程,各族人民走上了平等自由的康庄大道。

  未经黑暗,看不到光明的可贵;未经磨难,体会不到平等的意义。正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当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催生了万众一心、风雨无阻的强大合力,扭转了民族命运“沉沦的螺旋”。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正是中国共产党,让各族人民能够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而扬眉吐气,能够为自己的家园劳作而意气风发。

  一切正如乌兰夫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所言:“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民族和区内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摆脱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结束了三百年来被分割的状态,形成了统一的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民族长期被压迫、被分割,经济衰落、文盲众多、人口下降的悲惨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四)绿叶不忘根的情义,万物生长依着阳光。几十年来,无论我们遇到多少困难和风险,都始终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都始终保持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强烈的认同感。

  曾记否?为哺育好“国家的孩子”,草原母亲无私奉献,用民族大爱演绎人间传奇;为保护集体羊群,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与暴风雪顽强搏斗;为支持国家航天建设,额济纳三迁旗府,把最好的牧场献给了航天事业;为建设包钢等一批重大项目,我区各族干部群众和内地支边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始终把党和国家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始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草原女儿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曾记否?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贯彻执行党的农村土地改革、牧区民族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政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积极开展家庭联产承包和草畜双承包,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全面深化改革,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草原女儿用实际行动坚决维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曾记否?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内蒙古840多名白衣战士请缨出征驰援湖北;600吨牛羊肉和牛奶等生活物资先后送往湖北;社会各界向湖北捐款1.14亿元;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主动担当,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一如既往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草原女儿用实际行动让“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新时代永放光彩。

  “无边的草海根脉相连,辽阔大地山川绵延。各族儿女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幸福永远。”一首深情的《守望相助》,唱出了内蒙古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共创美好未来的心声。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携手并肩、相向而行,内蒙古各族人民用自己的生动实践谱写着一曲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盛世欢歌。

  (五)有多勇毅的行动,就有多壮丽的征程;有多坚定的信念,就有多光明的未来。

  “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对内蒙古来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心系内蒙古民族工作。牢记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行动的方向,更是行动的力量。

  行动,用坚强领导凝聚奋进伟力。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核心,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各族人民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方能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动能。

  行动,以科学理论指引前进征途。自觉从“两个维护”的高度谋划推进民族工作,学懂弄通、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深入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努力把“思想之光”转化为自觉行为、激发出无穷力量,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行动,从光辉历史汲取前行力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内蒙古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自觉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常态化、长效化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

  行动,用使命担当把握时代潮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一名草原儿女应当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传承、使用、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历史进程之中,为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对任何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都必须及时明辨是非、坚决予以回击。

  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到乌兰浩特访问,在《新中国观感集》一书中写到:“我们这次到内蒙古,有一种深刻印象,就是汉蒙兄弟的亲切互助的表现。凡事不吵吵闹闹,如遇难于解决的事情,大家也和和气气地开会讨论。从这些地方表现民族的团结亲善,这是值得我们赞美的。”继续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同德、携手并肩,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宝贵经验,更是各民族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远方的必然选择。

  (六)迎风招展的旗帜、直上云霄的欢呼、发自内心的澎湃……2020年的国庆节,处处可见“团结”的意象,人人可以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沉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铸就辉煌。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并不平坦,甚至布满荆棘,唯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唯有不断巩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良好氛围,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2500多万各族儿女勠力同心,向着更加光辉的未来启航。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 址: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罕山东街29号 电话: 0482-3999009 传真: 0482-3999029 Email: xamzfgjj@163.com

兴安盟住房公积金中心主办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真彩32位浏览

Copyright 2015 www.xamzfgjj.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 1522000050 蒙ICP备2021000834号-1

蒙公网安备 15220102010008号